徐有贞简介

徐有贞
徐有贞
徐有贞(1407~1472)初名珵(chéng),字元玉,号天全,吴县(今江苏苏州)人,祝允明外祖父。宣德八年进士,授翰林编修。因谋划英宗复位,封武功伯兼华盖殿大学士,掌文渊阁事。后诬告杀害于谦、王文等,独揽大权。因与石亨、曹吉祥相恶,出任广东参政。后为石亨等诬陷,诏徙金齿(今云南保山)为民。亨败,得放归。成化初,复官无望,遂浪迹山水间。书法古雅雄健,山水清劲不凡,撰有《武功集》。

人物生平

早年经历   徐有贞本名徐珵,宣德八年(1433年)进士及第,被选为庶吉士,后授翰林院编修。他身材矮小,但精明干练,颇有心计,而且喜好功名,对天文、地理、兵法、水利、阴阳五行等学问都有研究。

  明英宗在位期间,天下承平已久,边防守备松弛,而西南地区却连年用兵。徐珵对此颇为忧虑,他在正统七年(1442年)上疏朝廷,提出关于兵政的五条建议,得到了明英宗的嘉许,但却未被采用。正统十二年(1447年),徐珵升任翰林院侍讲。

倡议南迁   正统十四年(1449年),明英宗亲征瓦剌,结果在土木堡(今河北怀来东南)兵败被俘。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,史称土木堡之变。瓦剌首领也先进逼北京。孙太后(即孝恭皇后)命郕王朱祁钰监国,总理国政,召集群臣商讨战守对策。徐珵托言星象有变,建议迁都南京,以避刀兵,遭到太监金英的训斥。兵部侍郎于谦坚决反对,道:“提议南迁的人应当斩首!”礼部尚书胡濙、户部尚书陈循等重臣均附和于谦。徐珵大为沮丧,不敢再言。

  同年九月,朱祁钰被群臣拥立为皇帝,是为明景帝,遥尊英宗为太上皇。他任用于谦等人,组织北京保卫战,同时派遣十五名科道官到外地招募军队。其中徐珵被派往彰德(今河南安阳),并代行监察御史职权。明军经过多番抵抗,终于迫使也先撤军北归,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。十一月,徐珵返回北京,仍旧担任翰林院侍讲徐珵素来追求功名,但却因南迁之议遭到内廷的讪笑,以致长久不得升迁,只得转而奉承阁臣陈循,希望得到其举荐。当时,朝廷用人多取决于于谦。徐珵便通过于谦门生,向于谦求取国子祭酒之职。于谦向明景帝举荐徐珵。但景帝却不同意,并道:“就是那个提议南迁的徐珵吗?此人生性狡诈,担任国子祭酒会败坏监生心术。”徐珵不知缘由,以为是于谦从中作梗,对他深怀怨恨。后来,徐珵听从陈循的建议,改名为徐有贞。

治理黄河   景泰三年(1452年),徐有贞升任右谕德。当时,黄河沙湾河段(在今山东阳谷)决口已有七年。朝廷先后派多位官员治理,但却始终未能平息河患。景泰四年(1453年),明景帝召集廷臣朝议,让他们推荐治水人才。群臣都推荐徐有贞。景帝不知徐有贞便是徐珵,遂任命他为左佥都御史,让他到张秋(在今山东阳谷)治理黄河。

  徐有贞经过实地考察,认为应设置水门、开凿支河、疏浚运河,以疏塞浚并举的方法平息河患,得到景帝批准。他征发民夫,亲自督率工程建设,在张秋到黄河、沁水之间开凿沟渠(即广济渠)、修建水闸(即通源闸)。当时,工部尚书江渊建议派五万京军前去支援,希望能在三个月内完工,尽早解决漕粮转运问题,却被徐有贞拒绝。徐有贞历经五百五十余日的艰辛努力,终于圆满的完成治河工程。

  景泰六年(1455年)七月,徐有贞被召回北京,佐理都察院事务,后又出京巡视漕河。他奏请朝廷,免除济宁十三州县河夫的官马徭役。景泰七年(1456年),山东地区发生洪灾,境内河堤多有毁坏,唯有徐有贞负责修筑的河堤依然完好。明景帝便命徐有贞再到山东治理水患。徐有贞修复旧堤决口,在临清到济宁之间设置多处减水闸门,成功平息水患。景帝亲自召见慰劳,进拜他为左副都御史。

参与复辟   明英宗被释放回国后,虽有太上皇的名位,但一直被明景帝软禁在南宫。景泰八年(1457年)正月,景帝病重。武清侯石亨、都督张軏、宦官曹吉祥为求不世之功,有意迎英宗复辟。曹吉祥到后宫拜见孙太后,密告复辟一事,取得太后支持。石亨与张軏则去寻求太常寺卿许彬的帮助,并在许彬的建议下,连夜拜访徐有贞。徐有贞大喜过望,当即与他们一同密谋。

  正月十六日晚,石亨、曹吉祥等人齐聚徐有贞家中,决定当夜便发动政变。当时恰有瓦剌扰边的战报传来,张軏借机以保护京城安全为由,调集京营官兵入城。石亨负责皇城卫戍,掌管城门钥匙,于四鼓时分打开长安门,将政变军队放入皇城,而后反锁宫门,以阻遏外兵。

  石亨、徐有贞等人直奔南宫,因宫门紧锁,便撞破宫墙而入。太上皇英宗忙出来查看。徐有贞等人都跪伏在地,请英宗重新登基,然后让人抬来乘舆,簇拥着英宗前往大内。英宗在途中询问诸人姓名,以示不忘功臣,随即由东华门进入大内。东华门守军本欲上前阻拦,但因英宗表明身份,皆返身而逃。徐有贞等人将英宗送入举行朝会的奉天殿,将其扶上御座,而后叩拜道贺,高呼“万岁”。此时已是正月十七日凌晨五更时分,群臣都在朝房等待早朝,却听到奉天殿中喧噪不已,皆感惊愕。这时钟鼓齐鸣,宫门大开。徐有贞走出,高声宣布英宗复位的消息,并催促群臣进殿朝贺。群臣先是愕然,继而入内参拜。正月二十一日,明英宗正式复皇帝位,改元天顺。

担任首辅   明英宗复辟当日(十七日),便对夺门之变的功臣大加封赏。徐有贞兼任翰林学士,进内阁参预机枢政务,又加兵部尚书。同时,兵部尚书于谦、大学士王文被逮捕下狱,诬以“更立东宫”、“谋迎立襄王子”等罪名,定为谋反,判处极刑。英宗认为于谦曾有大功,不忍将其杀害,为此犹豫不决。但徐有贞却进言道:“不杀于谦,复辟之事师出无名。”英宗这才下定决心,于正月二十三日将于谦、王文处斩。

  天顺元年(1457年)三月,英宗封徐有贞为奉天翊卫推诚宣力守正文臣、武功伯,兼任华盖殿大学士,掌文渊阁事,赐诰券,子孙世袭锦衣卫指挥使(《皇明人物考》作武功卫指挥使)。当时,陈循、萧鎡、商辂等阁臣皆被斥遂。徐有贞成为内阁首辅,尽掌阁权,朝野内外为之侧目。而明英宗对徐有贞也是倾心委任,允许他可以随时进见。徐有贞大权在握后,便逐渐疏远石亨、曹吉祥,与二人的矛盾日益激化。他经常在英宗面前提及石曹二人的不法行为,挑起英宗对二人的不满情绪。后来,御史杨瑄上疏弹劾石亨、曹吉祥,称二人侵占民田。徐有贞与阁臣李贤皆称杨瑄所奏属实,明英宗遂下诏褒奖杨瑄。石亨、曹吉祥大为怨恨,日夜图谋构陷徐有贞。

连遭贬徙   明英宗当时正宠信徐有贞,常屏退左右随从,与其密谈。曹吉祥便让小太监窃听二人谈话,然后再故意把听到的内容泄露给英宗。明英宗非常惊讶,询问他如何得知。曹吉祥道:“我是从是徐有贞那里听说的。陛下哪天对他说过什么事,外面没有不知道的。”明英宗信以为真,从此逐渐疏远徐有贞。

  同年六月,御史张鹏等人上疏弹劾石亨,结果奏疏还未呈上,便被给事中王铉泄露给石亨、曹吉祥。石曹二人到英宗面前哭诉,称是由内阁在幕后指使。英宗大怒,将诸御史下狱,并以“图擅威权,排斥勋旧”的罪名逮捕徐有贞。这时天象突变,雷电交加,冰雹大作,狂风吹折树木。英宗认为这是上天示警,便释放徐有贞,将他贬为广东参政。石亨仍不罢休,又暗中投递匿名书,对英宗大肆指斥,然后嫁祸给徐有贞,称是徐有贞因怨望而指使门客马士权所为。英宗命将已经启程的徐有贞抓回。

  七月,徐有贞在德州被追上,抓回北京,与马士权一同关进诏狱。但经过审讯,却查无实据。不久,明英宗因承天门失火,大赦天下。石亨担心徐有贞获释,对明英宗道:“徐有贞封爵时,自撰诰券辞文,其中有‘缵禹成功’之句,而且他还选择武功县为封邑。大禹曾受禅称帝,而武功县曾是曹操封邑。他这是以大禹、曹操自比,有非份之望。”刑部侍郎刘广衡认为应将徐有贞斩首弃市。最终,明英宗将徐有贞贬为庶民,流徙金齿(在今云南)。

晚年生活   天顺四年(1460年),石亨因罪庾死狱中。英宗又想起徐有贞,对李贤、王翱道:“徐有贞有何大罪?都是被石亨等人陷害的。现在可赦免其罪,让他返回乡里。”徐有贞回到家乡吴县,从此纵情山水。

  成化元年(1465年),徐有贞获准“冠带闲住”,恢复官员身份,仍赋闲在家。他自负文武全才,常叹息不获信用,但因馋杀于谦,遭到时人的仇视,因此始终未能得到起复。

  成化八年(1472年)七月,徐有贞病逝,终年六十六岁。▲


主要成就

政治成就   徐有贞是宣德八年(1433年)癸丑科进士,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被考选为庶吉士,进入翰林院。他在景泰末年参与策划了夺门之变,使得明英宗成功复辟,并因此成为内阁首辅,还获得武功伯的爵位。明朝律法明文规定,文臣无军功不得封爵。因此终明一代,获有封爵的文臣屈指可数。而徐有贞以武功伯的爵位,担任内阁首辅,堪称明代内阁官爵最高的官员。

水利成就   明朝自永乐年间定都北京后,为满足边防和京都消费,每年漕粮不下数百万石,南粮北运使运河的重要性日益凸显。明朝运河可分为三部分:清口至扬州之间,以宝应、高邮等湖为主体构成江淮运河;济宁至清口之间,借黄为运,以黄河为运道;济宁至天津之间的会通河故道。其中,济宁至清口之间的运河,以黄河兼运河之道,常因黄河决堤而淤塞。终明一代,河槽问题一直困扰其始终。

  正统十三年(1448年)的黄河决口淤塞了济宁至清口之间的一段运河河道,具体位置在张秋、沙湾一带。明廷先后派遣工部尚书石璞、侍郎王永和、都御史王文治理河患,但“凡七年,皆绩弗成”。景泰四年(1453年),徐有贞以右佥都御史之职,前往山东治河。他鉴于以往的治河失败,在上任之前特地向尚书王涞寻求决策。王涞建议其“分水势,寻水源”。徐有贞上任后,因“方冬月,水暴涨”,并不急于动工治理,而是停工休整,一来趁机考察水利,二来修整治河队伍。徐有贞经过初步勘察,草拟了治河计划,并上疏朝廷,即治黄史上著名的《言沙湾治河三策疏》。其具体方案如下:造水门、开分河、挑深运河。他借鉴历史上的治黄经验,采取以疏为主的方针,改良了汉朝王景的制水闸之法,采取“置门于水而实其底,令高常水五尺”的办法,根据水的流量来控制水流,既保证了运河通航所需要的水位,也调节了水大而引起的溃决之患。而开分河,也是建立在疏导基础之上的。“黄河之势大,故恒冲决”、“运河之势小,故恒乾浅”。有鉴于两河的水势矛盾,徐有贞采取“分黄河水合运河”的办法,在黄河地形水势较合理的地段,挖渠开河疏导入运河。同时,他并未忽视内陆河水的治理,将内陆的河水开渠引入运河,并且设立通源闸水闸,节制水流流量,将黄河水势大的危害化害为利。此外,徐有贞还在分河基础上设立九堰,拦截水流、巩固堤防。治理黄河不仅要利用和治理外部环境,内部运河治理也不容忽视。运河内部河沙淤塞,造成了运河河道提高,从而导致“取水难,走水易”,徐有贞根据这个情况,顺势提出第三个治河策略——挑深运河。这个策略着眼于从运河本身来解决张秋一带运河水量不畅的情况。徐有贞经过数年苦心经营,终于平息了沙湾决河之患。他的治河三策采用了疏、塞、浚并举的方法,具体就是引黄入河、堵塞沙湾决口和疏浚运河内部所积淤泥。其中,引黄入河是治河方案中最重要的一环,既解决了黄河溃决问题,也解决了运河漕运水量不畅阻碍航运的问题。

书法成就   徐有贞善书法,长于行草,小行书尤为精妙,下笔尖峭,捺笔重按,间露章草遗意,笔法瘦劲豪放,得怀素、米芾神韵,力求变化,自成风貌。明朱谋垔的《续书史会要》评其“书法古雅,名重当时”。清顾复评其书云:“武功早年书学褚,有不胜绮罗之态。中年学王,出规入矩,古色苍然。晚年豪放纵逸,谓之学怀素,又谓之学元章。”徐有贞是对吴门书派崛起具有先导作用的重要书家,在书法方面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。其弟子吴宽、外孙祝允明均受其亲自指教、提携,皆是当时名重一时的文坛人物。明代李诩曾见过徐有贞早年墨迹,认为其字画“甚是遒美”,将他誉为“吴中艺林冠冕”。

  明人赵宧光在《寒山帚谈》中曾说:“此法(指大字署书)不传而流落后世,带草则武功得之。”他还极力称赞徐有贞书写的“文正义泽”和“生幼堂”等。由此可见,徐有贞还善于书写带草的大字,可惜今不多见。而徐有贞的书法真正受到世人好评的还是他的草书。王世贞在所著《艺苑卮言》中说:“徐有贞于书少所不窥,能诗歌,善行草,得长沙素师、米襄阳风,如剑客醉舞,僛僛中有侠气。”▲





    A+
2025-01-12 13:34:25